093549q66vqv3vxlz3vdev.jpg
中非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新亮点。随着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和今年1月30日至2月10日胡锦涛主席成功地出访非洲八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的“非洲热”在政府和民间层面同时延烧:一盒蚊香在中国卖3元钱左右,在非洲能卖到5美元;1300元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非洲能卖1000多美元……如此的差价,让许多中国生意人对非洲市场充满憧憬;然而,不时见诸报端的绑架、仇杀等事件又让人觉得非洲经商风险大。那么,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在非洲?这个大陆状况如何?如何能在非洲顺利淘金?……
□本报特约撰稿 邱永峥 五十万中国商人在非洲 据了解,非洲的53个国家中(包括少数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都有中国人在那里做生意搞经营。来自非洲贸易信息权威机构“非洲经商网”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在非洲做生意的总人数多达50万。他们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福建,其中以浙商为最多。以喀麦隆为例,在当地的2000多名中国人当中,浙江人占到四分之一以上。在非洲各地,都有中国生意人在办厂、经商和投资,生意按规模大小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大型的如矿产开发;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如果说从1995年开始,中国政府进行了援外方式的改革,由过去对非洲进行单纯援助,转为谋求经济上的互利合作,个体中国生意人开始进入非洲,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到非洲做生意的热潮的话,那么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中国与非洲各国政府加强经贸关系,就激发了到非洲做生意第二波热潮的到来。从第一波非洲生意热潮期间盛传的“遍地是黄金”,到第二个热潮的创业与投资,非洲对于中国生意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机会呢?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黄泽全一语道破天机:“非洲市场很大,但学问也很多,搞不清楚是发不了财的。” 黄先生对笔者说:“非洲的制造业和高科技都不发达,有的国家甚至连根针都不会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但不要以为非洲人没有消费能力,非洲穷人多,但富人也不少。非洲人普遍缺乏理财观念,一般有钱就花掉。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家电、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售得很好。我在安哥拉的市场上看到,一盒蚊香在国内卖3元钱左右,在那里可以卖到5美元;1根5角钱的铁钉能值1美元;一台1300元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那里能卖1000多美元。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比较高的价位。” 除了市场大,非洲还有很多资源。比如非洲的劳动力很便宜,可以帮助企业大大降低成本。安徽有家公司曾经在马达加斯加承包过一个住房项目,雇佣的工人全是当地人。一个当地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是25美分,折合人民币两元钱,要是国内工人,这样的工资肯定不干。另外,产自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到欧美没有配额限制,利用这一点在当地做转口贸易,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在非洲经商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路。非洲处处有商机,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例如赞比亚水资源丰富,富含各种矿物质,向地下打十几米,抽上来的就是矿泉水。在当地超市里,1桶这样的水能卖5美元。从打井到盖简易的罐装水车间,投十几万元人民币就够,做这个投资不仅当年回本还能盈利。 黄泽全还对在非洲经商提出了五点忠告: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要熟悉所在国法律、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风俗礼仪等;其次要形成规模,联合经商;第三是注意控制雇工规模;第四,要提防陷阱,尽可能做到钱货两清;第五,对非洲人要尊重,尽可能多结交当地的朋友。 黄泽全最后表示,中国商人在非洲立足,主要靠制造业和小商品贸易,但是当地制造业已在发展,许多合资企业开始设立,5到10年后,这些产业将会成熟。所以华商要进入非洲,就要抓住现在的机会。估计顶多到2015年,现有的模式在非洲就赚不到钱了。 在非洲开餐馆 多数赚了钱 在非洲国家,尤其是在那些被联合国视为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里,餐馆生意其实相当兴隆。近年来,一些中国生意人不远千山万水,前往非洲开办餐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赚了钱,有的还发了大财。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有一家“长城饭店”,老板姓王,东北吉林人。他几年前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一家台湾人开办的中餐馆打工,掌握了一些英语和基本的经营之道。2003年1月,他离开了那家中餐馆,来到亚的斯亚贝巴自己当起了老板。据说每月营业额均在1万美元以上。 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人称“王府井”的繁华地段,有两家口碑不错的中餐馆,老板姓刘。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卢萨卡为一家国营中餐馆当厨师。由于手脚勤快、头脑灵活,他很快就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餐馆。之后,他凭借数年的积蓄,又开设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中餐馆。对于在非洲创业的原因,刘老板毫不讳言:“因为这里的钱好挣。这里各种原料,尤其是劳动力比国内便宜得多,而菜价却比国内要高得多。” 有一位陕西人几经辛苦考察,最终选定在西非穆斯林穷国尼日尔首都尼亚美投资中餐馆。在未开业前,大家一直为他能获得多大效益心存疑虑,可事实上这家中餐馆开业后,以红焖羊肉、红烧鱼、豆腐之类家常清真菜,很快就赢得了顾客,投资大获成功。这位陕西人如今又在东非的穆斯林国家苏丹首都喀土穆开了一家中餐馆。这一事实证明:只要注意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习俗,在非洲穆斯林国家投资办中餐馆,同样大有作为。 假如把北京的普通餐馆搬到非洲,再挂上几幅中国画和几盏灯笼,这在非洲就算是高档的中餐馆了。在非洲沿海富庶之地还有专营外卖或只有两三张饭桌的小型中餐馆,各类中餐馆凭借味道鲜美、经济实惠的饭菜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当地的就业。非洲朋友在与中国人聊天时,常常对当地的中餐馆津津乐道,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些非洲国家的部长、总理乃至总统,也经常光顾中餐馆,有的还和中餐馆的老板做了朋友。 非洲气候炎热、生活枯燥,驻地的外国人喜欢晚上泡餐馆打发时光。一位希腊朋友说,每当他迈进东方情调的中餐馆,品尝色、香、味、形俱佳的中餐时,感到特别的轻松和惬意。一些外商为吃顿中国饭甘冒酷暑驱车几百公里,还有些外商干脆把中餐馆作为晚餐的固定去所。 据调查,在非洲开一家高档中餐馆需要5万美元左右的投资,花费最多的是购买必需的冰柜和空调机,一般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可收回投资,并且解决中国3至4人和当地5至9人的就业。中餐馆一个家常菜标价折合50至100多元人民币,除了要从中国邮购一些佐料外,非洲小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大大低于当地的超市,所以非洲中餐馆毛利一般高于国内3倍左右。如果在非洲内陆经营中餐馆,利润就更高了。 “尼日利亚的市场 大得惊人” 当52岁的沈先生出现在笔者面前时,笔者怎么也无法把他与在尼日利亚最大的中国投资者联系起来——他看上去实在太普通了。如果他走在田头,谁都不会怀疑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沈先生的确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在尼日利亚投资最大的人,他在当地的财富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地处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遥远而神秘。那么,沈先生又是如何到那里创业的呢?沈先生向笔者讲起他近乎传奇的创业故事。“那里的市场大得惊人。”沈先生说。他是1998年去的尼日利亚。“当时,南京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一位朋友对我说,到非洲去发展吧,那里的市场非常大。听了他的话,当年的5月26日,我就去尼日利亚实地考察了。到那里一看,的确是这样。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亿多人,那里盛产石油,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但尼日利亚几乎没有民族工业,工业品全部靠进口。比如,那里随处可见中国产的日常生活用品。说出来难以置信:尼日利亚本国居然没有一家建筑公司!都是外国公司在那里造房子。我一打听,在尼日利亚的外国著名建筑公司,利润率居然达到200%以上!要知道,在国内,建筑业利润能达10%就不错了。我二话不说,把在南京的建筑设备装入10个集装箱,运到尼日利亚。” 但沈先生到了尼日利亚,并没有很快打开局面。“我们到了后,就天天有人来谈业务。但却没有谈成一项业务。这是为什么呢?我到一家德国公司一探听才知道,原来我们就是几个人、一批设备,没有注册公司。尼日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不发达,却有根深蒂固的‘公司情结’。我们没有注册公司,就不可能谈成生意,因为人家根本就不会信任我们。我们很快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开始建造办公楼。2000年5月,公司大楼竣工剪彩,出乎意料的是,当天下午我们就接到了一单业务——受当地政府委托建造四所学校。校舍竣工后,当地政府十分满意,我们的业务也就越来越多。” 沈先生还说了一个小窍门:在国内,由建筑商垫资造房子已成为一项规则,但在尼日利亚没有这规矩,“拿到钱才能开工的。否则万一拿不到钱就惨了”。现在,沈先生不仅在尼日利亚搞建筑,而且办起了工厂。“因为当地没有什么工业,一切靠进口,我就联络了南京的企业到那里办厂,我也入股,生产与建筑业相关的建筑机械、塑钢门窗。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企业。” 很多人对遥远的尼日利亚是陌生的。那么,那里的风俗民情是怎样的呢?沈先生说,与中国人相比,尼日利亚人显得比较“淡泊”。一般来说,如果手里有足够过一星期的钱,他们往往就选择休息,等钱花完了再出来工作。所以,为了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工人队伍,公司雇佣的多数是周边国家如加纳、多哥、贝宁等国的工人,总共有1500多人。所有的项目经理都是中国人,每个中国人配一个当地的副经理。“尼日利亚的治安环境也不错,我在那里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什么险情。为了安全,我们雇佣当地的10多位警察当保安和司机,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尼日利亚物产丰富,由于紧靠大西洋,而当地人一般不吃海鲜,那里的海鲜便宜得令人吃惊。现在,在尼日利亚共有3万多中国人,大家一边做生意赚钱,一边痛快淋漓地吃海鲜。我们所在的城市叫拉各斯,在尼日利亚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那里有不少中餐馆,能上中餐馆吃饭,在尼日利亚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在尼日利亚,中国人与欧美人一样受尊敬。比如我,与尼日利亚的总统、酋长都很熟悉,我的公司在当地银行贷款,不需要担保,直接就能贷到款!” 中非经济合作 得益于友好的历史基础 1月30日,胡锦涛主席开始了他作为国家主席的第三次非洲之行,他在12天里成功地访问了8个国家: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岛国塞舌尔。 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历史刚刚度过50年。经过接触与合作,中国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好感,它们绝大多数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最近,中部非洲国家乍得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在全部53个非洲国家中只有4个国家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胡锦涛选择非洲作为他2007年首先正式访问的地区,这清楚地表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中非之间建立的友好关系源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援助坦赞铁路的中国工程勘测队乘坐远洋客轮从黄埔港起航。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读政府公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同日,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将公告具函送达各国政府。刚刚成立的中国政府亟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毛泽东主张从与第三世界国家握手开始。 当时,中国和其他主要非洲国家一样,希望能够摆脱西方国家和东方阵营的控制。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尼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先后与埃及和几内亚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全面打开了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政府于1967年9月5日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中国政府为此提供了9.88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坦赞铁路于1976年7月14日正式通车,是中国援助非洲最著名的项目。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地向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援助。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政府的外交重点开始转向美国、日本及其他主要欧美国家。但是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没有因此和减少,而是延续了之前的经济外交政策。中国经济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飞速前进。这个时候,中国的产品需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这就需要更大的市场,于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来往逐渐频繁起来。 由于中国在非洲的贸易是一种互利双赢,是不带任何政治目的的,这就使得非洲国家在与中国交易的时候很放心。与此同时,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和平发展的目标,需要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中非关系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投资非洲 应注意的细节 投资非洲,还有些什么需要注意的?哈杉鞋业公司董事长王建平称,由于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投资非洲必须文化先行。企业必须充分了解非洲的人文背景、文化习俗,并掌握他们的经济贸易特点、法律、宗教等,防止因双方文化交流障碍或对当地投资政策、环境不熟悉,而导致投资失败。为降低投资风险,王建平建议国内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投资环境相对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作为首选地,如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加蓬等。 而叶先生则介绍,在加纳等国都有中国的小商品城。往往是一家人在小商品城做,从国内发货,经营皮鞋、服装什么的,一年赚个三五万美元。 在非洲经商,一些细节值得关注。有人对非洲人是这样描述的:黑皮肤里透着高贵的气质。特别是那些在政府部门上班的,习惯穿西装打领带,这和原先当地是欧洲的殖民地有关。有经验的中国人到非洲要穿有领子的衣服,否则会被看作没有礼貌的人。 非洲人喜欢小费和小礼品什么的,当然也喜欢听好话。有一个浙江温州的老板常年不离身的一样东西是清凉油,因为那边蚊子多,他随手送一个,对方就高兴得不得了。另外在那里几乎在每一个路过的村庄都有持枪的警察,过来检查时,往往要给点小费什么的,聪明的人会说“上帝保佑你”,对方就面带微笑地过去了。而遇上赖账的时候,有温州人拉着对方指着蔚蓝的天说:“上帝在上面看你,听你承诺,你什么时候还钱?”对方往往会兑现。 中国商人在当地要注意利用人脉,还要注意找有实力的代理商或合作伙伴,聘请当地的律师、会计、驾驶员等,和当地的酋长、移民局、警察局联络好感情,还要了解当地的治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