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订票记
我们要离开这里前往新的国家了,于是来到了宾馆附近的一家旅行社订票。这家旅行社相当不错,冷气很足,一进来就觉得非常舒服。负责的老黑非常热情,也会说英语,天气虽然热他还是穿着长袖的衬衣,打着领带,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跟他说要去Liberia,他说no problem,接着告诉了我们两个航班,当然都需要转机的,一个需要在当地过夜,一个不需要。我们当时挺高兴,不错啊,这么快就搞定了,我们当然要不过夜转机的啦。于是我们就到他旁边的漂亮小姐那里等着给我们出票,结果让我们很震惊。这两班航班都被取消了。靠,这怎么办?商量了一下我们决定先去尼日利亚,尼日利亚的首都叫Abuja,重要的港口城市Lagos,我们去哪个都可以。由于到Abuja可以办些事情,于是我们就让老黑给我们预定去Abuja 的票。老黑马上就是no problem,查一下电脑居然还有票,我们于是连忙让她出票。老黑也很热情,马上给票务公司的人打了电话,让他们送票过来,我们掏了好几百万几郎准备付款了。幸好这时我们说了一句“we will have our Christmas Day in Nigeria”,“Nigeria?NO,Abidjan is not in Nigeria,isn COTE DIVOIRE”。hoho,原来我们中国人发音和老黑是不一样的,他们把我们说的Abuja理解为Abidjan,科特迪瓦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天啊,我们好险就跑到科特迪瓦去了,要知道我们根本就没那个国家的签证啊,幸好还没有出票,马上取消,去Lagos。有了这次经验,下次不论去哪里一定要把国家的名称也跟出来,要不以我们的发音老黑的听力和理解力双方是很容易误会的。
然后就是等票了,大概过了30分钟,票送到了我们手上,我一看票。神啊,救救我吧,这个票居然是用手写的!国际航班啊,怎么会这样?其实非洲国家的机票都是手写的,电脑打印还是很少。唉,真不知道一旦哪天哪个老黑手一抖,真把Abuja写成Abidjan,是不是会让我去个陌生的国家玩玩?
十四、在西餐馆折磨老黑
身在异乡,最头疼的就是吃饭。中国是食文化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京川粤鲁、杭帮菜、东北菜,甚至连兰州拉面都是各有特色,各有风味。但在海外,老外吃的实在是简单,只讲究营养,味道实在是差的很多。顿顿吃西餐是肯定受不了的,但顿顿吃中餐也让人非常难受。那个中国餐馆都快成了我们的食堂了,但天天去吃那些永远不换样的菜真是受不了,于是我决定在楼下的餐馆吃顿正宗的西餐改善一下。
当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目前我的级别只停留在 “Bounjour”(你好)、“Merci”(谢谢)的基础上,为了能保证吃饱,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东,我找了个法语同事一起。虽然我打定主意用英语跟他们交流,但我实在不敢相信老黑的英语水平。事实果然证实了我的预想。入座之后,先来了一个黑MM,“MADOM,Can you speak English?”话音未落,这个MM就逃了。呵呵,不是我说的不标准啊,我的口语一直都是不错的,尤其是发音,很标准的。是这个黑MM根本不懂 English。这个跑了又来了一个黑MM,这个“CAN SPEAK ENGLISH VERY VERY SMALL”,好吧,来试试。“I WANT SOME LAMB”(我想吃羊肉),“SORRY?”黑MM没懂,说了一啪啦法语。“I CAN’T SPEAK FRENCH”,我重复说了几遍,这个黑MM也被我搞糊涂了,跑过去把她们的领班,一个黑小伙领过来了。这时我的法语同事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I WANT SOME LAMB,MEAT OF SHEEP”,把我有点逼急了,我开始说“中国式英语”了。“MEAT?OK,I KNOW”,你KNOW什么啊,“NOT MEAT,THE MEAT OF SHEEP,LAMB!”黑小伙一脸迷惑的看着我,我又重复了几遍,还是不懂。“羊肉,我要吃羊肉!”我终于忍不住把母语冲出来了,最搞笑的是这个老黑居然重复了我一下“羊肉、羊肉”。呵呵,我把老黑都逼的说中文了。这次用英语吃西餐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在法语同事的帮助下才吃到了自己想要的“羊肉”。
二十一、MONROVIA
MONROVIA是利比里亚的是首都,14年前这里应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西非的大部分这些国家都是临海的,气候相对舒适,现在利比里亚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非常舒适。由于没有任何工业,所以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据说这里的水质也是非常的好,在国际上都拿到过奖。周末的时候我们自己驾车出行,在 MONROVIA环行了一周。
MONROVIA的道路很烂,到处是大坑。加上我们租的奔驰老爷车减震性能也不是很好,尽快我开的小心翼翼还是有如在小船中颠簸一样。路过一个大坑一不留神跌了进去,吭呲吭呲从坑里爬出来,才发现居然把排气管从具有减震功能的那截摔掉了,我估计底盘肯定也受伤了。不过奔驰车确实抗造,花了5美金请当地的一个老黑把这截排气管卸下来接着开(后来焊上花了10美金),除了噪音略大外没有任何异样。说到奔驰车我想起使馆的奔驰,全新E240,德国原产不足4.5万美金,多便宜啊。对比下国内的车价,奥迪、PASSOT们还有N大的水分可挤。
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很整齐的,经纬纵横,把整个城市分成一个个豆腐块。路边到处可见几人粗合抱的大树,其实原木本来就是这个国家出口的重要部分,后来由于战争被UN禁运了。一条主动脉横穿整个城市,车辆虽然不多,由于路况不好,很少有人开的飞快。而且这里的司机都很礼让,车辆让行人、直行车让转弯车,到让我这个异乡人很不习惯。呵呵,我们可是礼仪之邦啊。这里没有红绿灯,只是在几个关键路口才有几个警察。路上的好车大部都是UN的维和部队,都是丰田越野,韩国现代也通过联合国援助了15台大巴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总统府是整个MONRAVIA的政治中心,在外交部后边的分流道旁。附近是整个国家的著名建筑: UNIVERSITY OF LIBERIA、大法院、议会大楼。议会、总统府、大法院三大建筑成“品”字型,分立于分流道两侧,成三足鼎立之势,暗合西方民主的“三权分立”。总统府修的很漂亮,规划的很整齐的院子里铺满了绿草,给人很宽广的感觉。院子里还有一尊塑像,我问了司机,说是MR BECE,为了纪念他在19世纪利比里亚提出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立。大法院紧挨着总统府,在一整面墙上写着“JUSTICE MINISRY”,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很庄重的感觉。表面上看上去相当平静,但在总统府门前停着一辆UN的装甲车,还修了一个隐蔽所,每天24小时都有军人执勤。从MONROVIA荷枪实弹的保护措施来看,平静的外表下还是掩藏着很多充满变数的潜流。
路边有很多卖水果的老黑,这里盛产香蕉、椰子、橙子、芒果等,非常便宜。利比里亚和美国关系很好,美圆在这里通用,1USD近似等于60LD(利比里亚DOLLAR)。椰子只要10LD一个,折合成人民币还不到一块五,比国内矿泉水可要好喝多了。香蕉也是非常便宜,这边很多老黑把香蕉都当饭吃,经常能看到破破烂烂的出租车后备箱里装着满满的香蕉。而且这里的水果基本上都是天然的,人工种植的很少。街头随处可见芒果树,绿色的果子就在你头上悬着,等熟了的时候一伸手就可以摘到。
二十四、基督教的礼拜
利比里亚几乎全民信教,80%是基督教,20%是穆斯林。在MONROVIA的几个黑人朋友都是基督徒,随着跟他们交往交流的加深,对基督教我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在周日的时候应朋友FULTON的邀请去“他的”教堂参加基督教的礼拜。
FULTON的教堂叫“FIRST UNITED METHODIST CHURCH”,一座年代相当久远的红砖建筑,兴建于1822年,典型的欧洲风格。外表刚经过粉刷,外墙新涂了白色的涂料,红白相应,看起来很有味道。如果仔细看的话,尖尖的房屋上部的红墙上还有绿色的苔藓,足可以验证这教堂悠久的历史。
进了教堂,里面是一个“T”字型的结构,“T”型的交点是讲经台和主席台,牧师就主要在那里传经授道,还有教会里的领导也在这里就坐。牧师正面面对的就是广大的教徒,左手边是钢琴师,右手边是唱师班。左手边还有一个小台子是牧师和教徒发言的地方。教堂内部是砖木结构,天花板约有6米左右,木制,悬挂着类似古代大烛台的吊灯,很有古典意味。估计在电灯没有产生之前照明就是用那种大型的吊烛台,虽然有了电还是保持了古时的风貌。四周的窗户都是由蓝、黄等彩色玻璃拼成的图案,看上去就是一朵朵大花。在教堂正中、直面教徒的窗上,用彩色玻璃拼了一个男人的形象,估计就是圣经的天父吧。在这个窗户两边,挂着2幅画,左边是耶稣被绑在十字架上,叫“FINIS EST”;右边是耶稣复活穿着白色衣服脚下踩着彩虹,叫“I WILL COME AGAIN”。想必这两幅图画在圣经里都有相应的故事,可惜我对圣经研究不多,不知道相关传说。
教徒们对礼拜很重视,都是穿着盛装来此。男士大部分是西装革履,女士都穿着当地的民族服装。朋友早些时候告诉过我,我特意穿了西装、白衬衣,打了领带,一本正经的来了。呵呵,我在这里参加新闻发布会都没这么正式。搞笑的是我住的宾馆服务员一看我这个打扮说我今天穿的很“SMART”,靠,难道不穿西装就“STUPID”了么?怎么找了这个形容词。教堂里没有空调,只有几个吊扇;教堂虽然不大,但人气很旺,坐的满满的。我本来想坐到最后一排,没意思就可以走,但几个教堂的女教徒不让,非让我做前面。刚刚坐下不久,那个女教徒就拿了个大本子让我留名,我看看上面都是些外国友人,以老美居多。我估计他们也是第一次在教堂里看到东方人的面孔吧?
牧师讲经的那些话我是听不懂的,目前我的英语水平还没达到那个水准。不过教堂里那些负责服务的女教徒比较照顾我这个远方的客人,给我一本圣经,翻到讲的那页,大概还能看懂。那个牧师讲了能有20分钟,给我热坏了,这么热的天我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完全是在捂痱子啊。讲完了之后大家一起起立,共同念圣经上的一段。念完后第一阶段就算结束,教徒彼此相互握手,互道“COMPLIANCE”。这个词在这里究竟为何意我一直没有找到对应的中文,我也只好微笑着跟别人握手,说“COMPLIANCE”。
之后就是唱歌。先是唱诗班的合唱,虽然听不懂,但很好听。音乐的旋律很悠扬,同非洲本地的音乐完全不同。非洲本地的音乐讲究的是节奏,有点RAP的意思。唱诗班的人都穿着统一的兰色长袍,颇有点神秘的宗教意味。这些唱歌的人也不容易,都是在这个教堂虔诚信教了很久才从普通的教徒升级到唱诗班的。在他们旁边的墙上有专门的一块木牌刻着他们的名字,对基督徒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荣誉吧。唱诗班唱完了是一个女生单独唱,唱的很好,音域很广,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美声或者民族唱法,虽然听不懂但很优美。结束后下面的人们就鼓掌,随后负责服务的4个男女教徒就拿着一个银制的盆子来请大家募捐。这一段给我感觉很不好,虽然这可能是基督教的习惯,但一唱完就收钱给我的感觉象卖艺的唱完了找观众收钱一样。不过想归想,我看他们大部分都是10LD或者20LD,我还是给教堂捐了2美金,不能让他们觉得中国人太小气了啊。
唱诗班唱了好几首不同的歌曲,然后是牧师讲话,主要是介绍一下几位贵客,当然也包括我,毕竟俺是从中国来的嘛。然后一位美国归来的利比里亚人主动要求上去讲话,他讲的很慷慨激昂的,大概就是说有些利比里亚人老想依靠美国帮助建设,不愿意自己努力,这样不好之类的,还挺得民心的,很多人为他叫好。等到他讲完了牧师总结了几句,大家站起来来个大合唱整个礼拜就算结束了,看看时间,刚过中午12点,但我已经汗透重衫。
二十六、雨季来了?
这里的气候只分旱季和雨季,一般来说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为旱季,剩余时间为雨季。旱季是整整半年不下雨,气温较雨季较高。这几天不知道怎么了,才二月啊,每天夜里都下雨。这里下雨那叫恐怖,躺在床上听那雨声密密麻麻的敲打在屋顶、玻璃上的声音仿佛世界末日就要到了。记得小时侯写作文,对雨最夸张的说法是“仿佛天上开了个口子,雨水倾泄而下”,这里的感觉比那个还要夸张,简直是天上有人拿高压水枪在向下喷射。我睡觉是比较死的,一般的声音不会醒,可这夜里的雨声让人觉得就是植物人都会被吵醒。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不禁暗想:这里市政设施这么差,万一发大水了怎么办?心里默默祈祷,神啊,救救我吧,让我登上您的方舟吧。:)
这几天的雨一般就是夜里下个2、3个小时,巨大,早上就晴了。白天太阳出来,大地跟桑拿房一样,酷热。司机说这里最热的日子是3月和4月,BIG SUNSHINE。想想也是啊,每年的春分时节(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肯定是这里最热了。人种不一样对温度适应的差异性确实很大的,今天出去买报纸,站在太阳下面等着找钱,我的汗象小河一样淌下来,但卖报纸的老黑都看不出有汗。我的司机说我“EVERYWHERE NEED AIRCONDITION”,他觉得好夸张,我给他讲中国是有“FOUR SEASONS”的,是有“ICE”和“SNOW”的,在这里没有空调我是受不了的。
这里的雨季从5月开始,雨季的雨是“WHOLE DAY AND WHOLE NIGHT”,所以温度要比旱季低10度左右。我很讨厌下雨,雨后很多虫子都出来了,尤其是蚊子。非洲流行疟疾,其祸首就是疟蚊。来非洲这段时间,被不同国家的蚊子咬过,各有感受。最恐怖的是在几内亚,被咬了之后皮肤上以咬点为圆心,起了一个直径约3CM的白色圆斑,不痛也不痒,就是看起来吓人,3天之后自动消退;最痛苦的是在尼日利亚,被咬了之后肿起巨大的包包,又痛又痒,直到1周左右才消退;利比里亚的蚊子最温和,和国内的有点象,咬了之后很痒,但很快就消退了。
这地方的人对疟疾的看法就如同我们对感冒的看法一样,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吃点治疟疾的药。昨天我去机房,有个老黑感到有点 SICK,借了我的车到市内买药,回来我问他这个药是做什么的,他说是治疗“MALARIA”(疟疾)的。我当时无语,只是心头突然沉重起来。事后想想他也不见得就是MALARIA,只是在这个地方生活久了,身上难免有疟原虫,习惯性的预防一下这种疾病罢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黑的这种生存技巧我们也要学习一下。
预防疟疾,据说还有很多土方法。疟原虫为血液传播,据老华侨们说可以通过汗液分泌而将疟原虫排出体外。如果真是这样,那每天在太阳下面溜达一个小时,保证不会得疟疾了。:)这只是说说而已,最好还是经常锻炼一下,增强抵抗力。
三十、我和车的故事
男人对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夸张些就象对老婆一样,在这里我就有个“好老婆”。:)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MONROVIA租了一部车,和车一起还给我配了一个当地司机。车看起来不错,不知道是哪个国家淘汰下来的老款奔驰300,白色自动档,开了20万公里了。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挺激动,开宝马坐奔驰啊,国内可是老总级的待遇,没两天就很不爽了,空调坏了,不吹风了。
修空调花了2天的时间,这还是我亲自盯着修的结果,就是一个小小的电路故障。要是对黑人充分授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呢。对黑人,我是不敢信任的,凡事亲力亲为,确实累些。两天时间,非洲的大太阳啊,差点没把我晒中暑了。也就2 天时间,立刻就在身上脖子、胳膊上晒出了明显的“亚非分界线”。
白天工作的时候要司机开,这样可以留着精力和客户谈判,另外很多地方不知道在哪里,需要司机带路。不过这个司机的驾驶技术还不如我,经常一脚一脚的急刹车,不习惯的人会感到难受。MONROVIA地方不大,我很快就熟了,再说自己的老婆,当然要自己多爱她一点了,晚上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开出去兜风。不过夜晚在这里开车还真是有些费劲。首先,这个城市没有市政供电,就意味着没有路灯。整个城市基本上一片黑暗,除了来往车辆的车灯和周围建筑的灯光。更过分的是很多司机不讲职业道德,会车的时候也不换近光,跟车的时候也用远光,晃的我经常处于瞬间失明状态。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就是紧紧的找一辆车跟住,保持安全车距一路到家。其次,由于刚刚从内战中恢复,路上有很多路障和掩体,白天还好说,晚上连个标志牌都没有,非常容易撞上。有一次晚上吃完饭后我送一个客户回家,很晚了,路上车少,我开的也比较快,突然老黑大叫SLOW DOWN!SLOW DOWN!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本能的一脚刹车踩到底,等车停住了才发现原来面前是UN修的路障掩体,上面还架着铁丝网。从此以后,夜晚开车速度决不敢开快,总是控制在一脚能把车停住的速度上。第三就是黑人真TMD的黑啊。夜晚,没有路灯,外加对面车灯的骚扰,黑人横穿马路时完全只是个影子,他的皮肤成了天然的保护色,让人很难分辨。有一次会车的时候,路窄,对面的车还开了大灯,我把速度减下来缓缓通过,会车的一瞬间才发现原来在我们两辆车之间居然站着一个等着过马路的小女孩!在白天她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晚上我们双方基本上都看不到她,任何一方只要稍稍的偏一下,肯定撞个正着啊,太危险了。
MONROVIA本地的公交车有两种,一种是韩国现代捐赠的15辆豪华大巴;另一种是当地的大客车。当地的BUS很有意思,土黄色,车体不象我们国内那样正正方方,感觉就是把我们的大解放的车头加上客车车厢就构成了这种公交车。看上去很结实,容量也很大,装个50、60人不成问题。黑人还是很讲究交通礼貌的。有一次我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一辆这种客车也正准备穿过,我轻轻带了下刹车,让这个BUS先过,车上的乘客居然冲我鼓掌。当时心里还是有一种感动,虽然黑人有时候让你感到很冒火,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的感情是很淳朴、很自然的,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晚上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一家中国餐馆,在PALM HOTEL里面。老板姓王,上海人,在这里已经12年了,就连内战时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他说内战时这里的人还挺有意思的,一到周末祈祷的时间双方都不打仗,等祈祷完了再开火。呵呵,我们开玩笑说从周一打到周五,周六周日休息。战争对这个国家破坏太大了,战前这里1USD近似等于1LD。这个国家只有 300万人口,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想象当时这里会是怎样的一个花园城市。
说实话老黑跟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不是我有种族歧视啊,我觉得中国人真是比他们要强很多。他会很自然的伸手跟你要一些东西,至于给不给就是他们认为是“上帝的旨意”。利比里亚有4个移动运营商,其中两个比较大,类似我国的移动和联通,但是基本无法互通,非常不方便。由于工作需要我不得不使用2个手机,被酒店的老黑看到了,他直接向你要。“I NEED A PHONE!”而且很自然,每次看到我都说,好象我就应该给他,就因为我有两个,而他没有。SHIT!他不去想如何努力工作赚一个手机,想的是别人的施舍。还有在街上走的时候,很多黑人就是直接问你要钱。我第一次自己去ECOBANK,刚下车被一个老黑拦住,“GIVE ME FIVE DOLLARS”。开始给我吓了一跳,由于是第一次来这个银行,我不知道停车安全不安全,我就给了那个老黑2美金,要他帮我看着车“ONLY A MINUTE”,老黑说没问题。结果我从银行出来人早就没有影了。现在我找黑人办事,绝对不会预付定金什么的,先讲好多少钱,干完了再给,不完一分钱也别想拿到。找我要钱的黑人,除非是拿着枪的警察,心理没把握还是要给(万一给我一枪怎么办?:))。其余就当我不会英语,听不懂我看你还能把我怎么的?
利比里亚贫富差距极大,有些人很有钱,去US跟玩似的,而且受过很好的教育。象BARGOR,他的四个儿子都在US读书。他自己在US呆了26年,现在内战结束了,准备回国创业。大部分人就比较贫困了,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象我的司机SAM,年纪不大,才26岁,居然已经有2个孩子了,其中一个都7岁了,开始的时候简直无法想象。而且他告诉我他从12岁就开始开车、修车,目前已经有14年的经验了。他是肯定没有读过大学的,他告诉我这个 “UNIVERSITY IS VERY VERY EXPENSIVE”,而且小学、中学也不是免费的,都是要付钱才能去读的。没有好的教育自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