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华人网 | 非洲华人论坛 | 非洲华人微信群|非洲投资 | 非洲旅游

 找回密码
 注册为非洲华人网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7|回复: 2

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非洲大地书写草原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5 05:12:44 |显示全部楼层
自2006年4月至今,内蒙古军区连续5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是执行维和任务的主力军。在5年的维和历程中,官兵离开祖国和亲人,毅然奔赴非洲大地,在异国他乡不畏艰难、披荆斩棘,用热血书写着军人的忠诚使命,书写了一段段草原传奇。

  20080704_a4486ba4a76cbe43a8d9UWGUbj3FrqiY.jpg  为利比里亚战后重建立下大功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14年的战火使这个美丽的国家遍布废墟。2006年4月10日,内蒙古军区首批(中国第四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 240名官兵正式抵达,开始执行维和任务。自从踏上利比里亚大地,草原官兵便与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5年维和,他们用中国军人特有的攻坚精神,换来了当地人民的交口称赞:“China Good!”

  据了解,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来自49个国家的官兵组成,共有1.5万人,部署在利比里亚全境。由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官兵组成的内蒙古军区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作为联利团(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部直属队,主要担负着驻利比里亚所有维和部队人员、物资的运输及部分特殊保障任务。作为联利团唯一的运输支持部队,他们的任务最为艰巨、繁重和复杂,百余台运输车每天穿梭于利比里亚各任务区。

  2006年4月,由10台运输车组成的维和运输分队从蒙罗维亚出发,向边境城市绥德鲁的第四任务区运送物资。返程中,持枪武装分子拦住车队、勒索财物,维和官兵临危不惧与他们对话:“我们是中国军人,为利比里亚重建和平而来,没有钱,只有枪。”在威慑下,武装分子离去了。

  2007年4月,维和运输分队接到紧急任务:务必于次日下午将巴基斯坦维和步兵营的装备以及部分人员送往利比里亚B战区的沃因贾马,这是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驻防部署。接到任务后,22台运输车组成的车队出发了。当晚,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山地难以宿营,运输分队官兵们就在车内和衣而卧,枕枪而眠。在第二天的21时40分,车队终于顺利抵达沃因贾马。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指挥官感激地说:“其他两个国家的几辆车觉得太危险便卸下货物,中途返回。没想到中国维和部队这么负责任,我佩服你们的勇气和敬业精神。”为此,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向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军事总部呈递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中国维和官兵给予的无私支援和帮助。他们称赞说:“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维和任务中,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一支负责任的部队。”

  三赴非洲 贾付喜难忘维和岁月

  贾付喜是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团长,他先后3次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被联合国授予四级和平勋章。在利比里亚,面对着复杂恶劣的环境,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执行任务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维和团长”。采访中,贾团长告诉记者:“在26年的军旅生涯中,最难忘记维和的日子。”

  2006年4月,贾付喜首赴利比里亚,在执行任务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异国军人朋友,他和战友们一起疏通了绥德鲁、沃因贾马、布坎南、新界主方向的运输线路。

  第二次赴利比里亚时他和战友们有过一次最危险经历,当时,贾付喜带队给驻扎在400公里以外的一支维和部队运送建材。车队行驶到一个路口时,前方的道路被近百名手持土枪、石块、棍棒、长刀的当地人阻挡,领头的几个人冲上来砸车门。危急关头贾付喜给车里的战士下达了命令:“闭锁车门,枪弹结合,避免冲突,我去交涉。”他一边观察事态发展,一边用车载电台迅速联系联利团的安全部门。原来,当天上午当地民众与联合国的车辆发生了摩擦,所以对中国维和部队的车队也产生了误解。在贾团长的协调下,一场流血冲突平息了。

  2009年7月,贾付喜第3次率队出征,两次维和让他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出国执行维和任务的部队,不仅是和平的使者,更是国家实现外交战略的助手。2009年10月2日在联利团交班会上,他以“中国印象”为题进行了祖国60周年[/辉煌成就专题演讲。演讲结束后,联利团特别代表罗伊女士评价到:“我对中国政府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由衷的钦佩。感谢你和你所带领的部队对联利团的贡献,我对中国维和分队的每个人所做的工作表示高度赞扬。”

  胡锦涛主席看望维和官兵

  “胡主席要来看望咱们了。”2007年1月底,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内蒙古军区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官兵中不胫而走,这让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异常兴奋。2月1日16时许,胡锦涛主席抵达维和官兵驻地,看望慰问了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子弟兵们。

  “对这里的生活习惯吗?”、“你有点上火。”、“白天营房是不是很热?”、“你们开车多少年了?”……胡锦涛主席来到内蒙古军区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7班宿舍,与8名战士亲切攀谈起来。此前,在得知维和部队蔬菜供应困难,胡锦涛主席这次专门用专机从祖国给官兵们带来了西兰花、白菜、黄瓜等新鲜蔬菜。

  胡锦涛主席叮嘱道:“维和部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关注当地民生,多为当地民众办实事,把中非友好的种子播撒到人民心中。”最后,胡锦涛主席欣然提笔,为维和运输分队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这几个字,表达了胡锦涛主席对维和部队官兵的殷切希望,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意志。

  与驻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在国外维和是与在国内执行任务完全不同的新情况。”贾付喜告诉记者,“我们的军队历来强调军队与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即使到了国外,换了新环境,这一优良作风也不能丢弃。”维和官兵们在执行任务中见到当地居民主动打招呼,遇到当地的汽车主动停下示意先行,碰到群众有困难主动施以援手。因为他们相信,主动、友善的沟通是化解误会的最佳方式。在维和期间,我国维和运输分队不仅与友军相处融洽,还尽可能给予当地群众帮助,在当地群众中有口皆碑。

  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市星基地社区距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驻地不远,社区内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土路,是社区2000多名群众进出的必经之路,因战乱年久失修,路面凸凹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给群众出行带来很大麻烦。得知情况后,维和运输分队官兵在休息时主动帮助群众修缮了这条道路。当地群众伸出大拇指纷纷夸赞:“China Good!”。

  一天凌晨2时40分,正在执勤的维和运输分队哨兵发现距营区西北方向100米远有一处民房着火了,40名维和官兵和2台送水车立即出动,由于到达现场后火势大,车辆难以靠近,维和官兵们用脸盆端水,将大火扑灭,将群众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此外,维和运输分队官兵还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社区群众修理农机具,手推车、发电机、锅灶等。一个锅灶烧塌了底,官兵们就把厚铁皮切割开,用氢氧焊化开小缝,不到20分钟,锅灶就完好如初;有的手推车只剩下轮子和斗子,但经官兵们修理后,它很快就变成了一辆“新”车;看着发电机又工作起来,一名男子激动地连说:“Thank you!Thank you!”

  每逢 “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都会邀请驻地学校的师生来营区参观,向学校赠送足球、篮球、排球和文具等,举行联谊活动,由此,官兵们和学生建立了深厚友谊。一所小学的女生多波还给维和官兵写了一首小诗:

  你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

  为这片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土地带来了和平,

  为这片动荡不安的环境创造了静养生息的场所,

  我们的和平使者,你们的恩泽将永远被铭记!

  你们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

  挽救了无数孩子,

  祖国未来的生命,

  感谢你们,

  把祖国母亲从战争手中拯救出来,

  愿和平永远!

  家与国的抉择

  在维和期间,有的官兵亲人重病在床,有的官兵家里遭受了灾害,有的官兵家属生小孩无人照顾。身在异国他乡的维和军人,作为儿子不能在老人膝前尽孝,作为丈夫不能为妻子分担忧愁,作为父亲不能为子女尽养育之责。但大家把思念之情深深埋在心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维和事业中。

  2006年12月26日,内蒙古军区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副大队长王宏亮回到家中,对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王宏亮于2006年4月前往利比里亚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在出发时,他的母亲已经重病在床。在利比里亚的运输线上,王宏亮始终身先士卒,忘我工作。9月4日母亲去世,怕影响他的情绪,分队领导一直没有告诉他。后来,当得知母亲去世后,他把悲痛深埋在心底,用出色的成绩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在即将飞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时,运输分队一中队教导员许瑞卿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强忍着悲痛打电话让妻子帮助处理父亲的后事,自己义无反顾登上了维和专机。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时,母亲又因病去世。接连的噩耗给许瑞卿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

  干部梁勇去利比里亚维和时,他的孩子才出生两个多月,没有起名字,临行之前,他的妻子赵艳说:“你去维和是好事,咱儿子就叫维和吧!”有人问她一个人带孩子会不会感到委屈,赵艳含着泪说:“他去维和是好事,我全力支持他,只是每次通电话时,他都说想孩子,我心里特别难受。”

  据统计,在5次维和期间,有14名官兵的爱人生孩子,6名官兵的亲人病故,但他们一直默默坚守在维和岗位上。

发表于 2011-1-6 03:45:33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士兵是这样的,对外上国家和集体利益高过个体利益。顶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3:27:17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把**给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非洲华人网站版权所有 www.chineseinafrica.com
免责声明:非洲华人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文责自负,其内容不代表非洲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
版主及非洲华人网对其内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原作者或其版权拥有人拥有版权/著作权。
如果作者来函不同意将其作品张贴在本论坛,版主会尊重作者的意愿取下其作品。
版主保留删除有损本论坛健康的帖子的权力。
chinaafric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