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訇
通常,旅行都是预先安排好的,设计路线,买好票,订好酒店,看看攻略再带上一本旅行指南。这类旅行有点像到现场看电影。旅行者和当地人嘻嘻哈哈,把酒言欢,说两句你来过中国吗?是的,我喜欢你们这里的食物和文化等诸如此类的废话。旅行途中找阳光好的地方拍几张,发在朋友圈。或者给某个当地人一个脸部的大特写,注上这个人经历丰富,和自己有多聊得来,仿佛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不用说,如果一趟旅行没有收到100个赞,简直就是失败。
不过,还有另一种旅行,完全无法预判,旅途中永远会跌跌撞撞,发生各种奇葩故事。这种旅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可遇不可求。好在,我是个记者,有过几次类似的体验,比如去利比亚的那次。
那是卡扎菲刚被从底里波里赶出去的时候,我和兄弟M两个人,从北京出发,先坐飞机到开罗,再想办法进利比亚。飞机上遇到另一波同行。他们人多,装备齐全,一看就是大款。在开罗机场,我们就分手了,后来再无消息。
我和M此前已经订了去埃及西部小城马特鲁的机票,那里是埃及境内离利比亚最近的机场。在开罗下飞机,我们马上转机。在登上飞机的时候,我和M都很开心,心想这下把那几个同行给甩到后面去了。在机动上,我们占了先机。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马特鲁,M的托运行李被误送到去埃及南部阿斯旺的飞机上,得等第二天才能取。于是我选择了自己向边境出发。这时候等也对,不等也对。而且一个人走,安全上会加大风险。可是我没能说服自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旅程。
151249ajwunmm5mzmxgmus.jpg
151250hf34as2lzi4ad45x.jpg
马特鲁海滩,photo by lanseshuiyao
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能想到的最佳办法就是行动,谁知道边境今天开不开,又或者明天会不会关闭?开了又让不让外国记者过去?这个手续有多繁杂?只能去试。
于是我上了阿里的黑车。他长得瘦瘦小小,看起来挺友善。马特鲁有地中海世界最漂亮的白色海滩。而海滩的南边就是撒哈拉沙漠的边界。我们这一路都是穿行在沙滩和沙漠之间的公路上,除了偶尔看到野骆驼和左摇右摆的超小号龙卷风,实在没什么风景。这种龙卷风不过一棵树高,有时候还会过马路。在车上呆着没劲,我会想龙卷风会不会冲到我们车上,把我们掀翻,或者从撒哈拉沙漠里钻出一只蝎子王来。
走了大约3个小时,我们开始上坡,靠近地中海一侧的地表褶皱替代了白色的沙滩,褶皱由褐色的石块、泥土组成,一棵棵碗口大的绿树从石头缝里挣扎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左侧的沙漠里忽然延伸出一道巨大的墙,阻挡了我们的前途。那座墙实际是一座山,山顶处就是埃及和利比亚的分界线。不一会儿,我们爬到半山上,山下海边出现一座小城市沙勒姆。它宁静、安详,让我怀念10年前在地中海东岸的青春时光。等从利比亚出来,一定要到这里耍一耍,我对自己说。
在关口遇到回国的利比亚人,听说我是记者,很热情地指引我办各种手续。我一边说着谢谢,一边装傻,用心提防。在这种地方实在要小心。埃及的关卡没啥说的,比其他过关多了道见长官的手续。长官和颜悦色,我则吹我们的报纸有多牛逼,心里想着实在不行就得塞钱了。
利比亚的地盘相对麻烦些。原有的体制已经崩盘,新的秩序在建立之中。边境连新的签证章都没准备好。站岗的穿什么都有,就是没人穿卡扎菲时期的军服。
办签证的地方嘈杂得像一个镇上的邮局,签证官拿着旧时代的大印,在A4纸打印的新入境表格上盖戳,人们四处找着稀缺的签字笔,桌子上浓浓的阿拉伯咖啡或许和过去是一样的味道。办公室门口窗户上贴着漫画,漫画中的卡扎菲和他的大儿子挂在路灯上。很快我找到一辆拉客的轿车,司机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想帮我剩下签证的麻烦,却被持枪的民兵拦下。既来之则安之。在徘徊了1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得到签证,踏上去往班加西的路程。
和我一起拼车的,是位乌克兰的护士大妈。她在利比亚当护士好几年了,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等我们翻过山,接下来又是一片沙漠。看到有一人高的树时,就看会经过稀落的村镇。镇上的房子墙上涂上卡扎菲上台前的老利比亚国旗,房顶上经常也能看到挂着一面老国旗,有的破破烂烂的,不知道是不是经历过战斗。
沿途遇到好几次查岗。司机会掏出一个证件,是反抗组织青年团团员的证明。他说起以前的战斗,有些朋友死于非命。我不知道他说的有多少是真的。但是很显然,这个证件给他现在的私车生意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碗口大小的树木逐渐增多,成林时,我们来到一座繁忙的城市。我还以为这就是班加西,一打听才知道我们只是来换车的。此时天色将晚,我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晚饭。换车后又走了三、四个小时。在快到班加西时能看到路旁的饭馆。一群男人坐着抽水烟,丝毫没有战争的气氛。在此后的日子里我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电视上的战争总是气氛紧张,炮声、警报像雾霾笼罩着城市。人们惊恐地守在烛光下感慨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但是现实却是,离开战场100公里,就可以找到乐子,吃上好吃的。
对旅行者来说,在夜晚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不是个好主意,就像是跟浑身蒙在黑纱里的姑娘搭讪,不知从何聊起。说心里话我已经没什么探望窗外的心情,哪怕这是反对派的大本营。我在车里坐了得有10个小时,上次这么赶路还是2008年在四川。现在我只盼着赶紧找张舒服的床,最好还能洗个热水澡,吃点东西。
到酒店我看了一下时间,此时距离离开北京的家已经31个小时。我对这个机动速度还算满意。
本文系“蚂蜂窝旅行家”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