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华人网 | 非洲华人论坛 | 非洲华人微信群|非洲投资 | 非洲旅游

 找回密码
 注册为非洲华人网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回复: 0

非洲父子醉心中医针灸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23:35:09 |显示全部楼层
“咦,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黑人医生来学针灸,如今又来了一位黑人朋友啊!”嘉兴市第一医院五楼的中医针灸科诊室里,一位老大爷在见到诊室里的黑人医生时愣了神。“大爷,这是之前那位黑人朋友马马杜的儿子穆沙!他也来这儿学针灸了!”
    他们口中的马马杜和穆沙父子,来自遥远的非洲马里共和国。2002年,父亲马马杜远渡重洋,来嘉兴学习针灸,师从当时嘉兴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的主任中医师盛燮荪和副主任中医师陈峰。巧的是,12年后,他的儿子穆沙也因醉心于中国传统针灸学而来到秀水嘉禾,与如今嘉兴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中医师陈峰延续了一段别样的中外师生情。
    父亲非洲结缘针灸
    1998年,市第一医院针灸科医生陈峰作为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了非洲马里马尔格拉。马尔格拉地处基层,当地医院的医疗条件不好,缺医少药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几枚小小银针便可治病救人的传统中医针灸疗法,在当地颇受欢迎。
    以往就和浙江医疗队打过交道的马马杜,能讲一口流利的“浙江普通话”,有时还能唱上几首中文歌。简单、淳朴、热情,具备一些基本针灸知识,马马杜成了陈峰援助期间的得力助手。
在陈峰等中国医生细心的指点和辅导下,马马杜对针灸学的热爱愈来愈深,对掌握正宗的针灸技术的渴望也日益迫切。2002年,马马杜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正式拜陈峰为师,系统学习针灸疗法。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马马杜学成归国,已足足过去了十二个春秋。“隔着千山万水,想见一面都难,更无法想象这份缘分还会继续。”陈峰感慨道。
    儿子来中国再续师生情
    12年后,仍旧是市第一医院的针灸科诊室里,一位相貌酷似马马杜的年轻黑人医生身着白大褂,正有模有样地协助陈峰工作,他正是陈峰收下的第二个黑人徒弟——马马杜的儿子穆沙。
    受父亲影响,穆沙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因为接受过中国医疗队的援助,家乡有不少人很信任中医针灸疗法。”坚信中医针灸学在他的家乡会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穆沙,24岁从医学学校毕业后就来到父亲所在的马尔格拉医院学习针灸。
    “学针灸,必须去发源地中国!”其间,父亲不止一次向他提起自己12年前到嘉兴学医的美好回忆。为了能早日来中国学习,穆沙提前和父亲学起了中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穆沙的中国学医之行终于成行。在半年的进修期里,他通过理论培训、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逐渐掌握了人体经络、穴位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施针的手法和处方的开法。
    “火罐跌特哩!”……诊室里,一些患者讲的嘉兴话,穆沙不仅听得懂,还能迅速进行处理。“真是名师出高徒啊!”这样的夸奖,穆沙在这儿可没少听。

145830dmghmzmbgvm7dmg5.png

145830dmghmzmbgvm7dmg5.png

    “每次我在给针灸治疗床上的病人施针,来回取针不便时,穆沙都会第一时间把我需要的针默默递过来。病人应该留针多久,何时拔针,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提到自己的第二个黑人徒弟,陈峰同样很欣慰。“和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悟性好。”陈峰说,“在穆沙身上不仅看到马马杜的影子,更看到了中医针灸学在非洲土地开花结果的希望。”
    中医银针非洲生根
    谈起老师、同事带他去过的景点,吃过的美食和送他的礼物,穆沙显得格外高兴。“在中国学习,大家对我非常好,我们的关系很融洽。”为了能充分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收获更多的知识,穆沙给自己制订了满满当当的日程表,除了日常的理论课和门诊实习,他几乎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中文、研读理论书和练习针灸指法上。
    “多亏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来中国的这段时间,我的中文和针灸理论知识有了很大进步,今后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穆沙说,回国后,他希望能和父亲一样,成为马尔格拉的一名出色的中医针灸医生。
    “我会和父亲一起,把针灸这门中国传统医学在非洲大地传承下去,服务更多的非洲病人。”穆沙说,等他有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来嘉兴,继续跟陈峰医生学针灸。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非洲华人网站版权所有 www.chineseinafrica.com
免责声明:非洲华人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文责自负,其内容不代表非洲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
版主及非洲华人网对其内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原作者或其版权拥有人拥有版权/著作权。
如果作者来函不同意将其作品张贴在本论坛,版主会尊重作者的意愿取下其作品。
版主保留删除有损本论坛健康的帖子的权力。
chinaafric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