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34qrwisir7ws7vzznk.jpg
图:捧着丰收的豇豆,王清刚 (右一)兴奋不已。
从小,他就经常跟着母亲一起到生产队劳动。播种洋芋时,他喜欢提着一个小竹篮。大人在前面打窝,他就给每窝丢上一块洋芋种。那时,他一天能给家中挣3分工分。村干部夸他干活认真,长大后种田肯定讨得到饭吃。自此,他便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将中国的蔬菜种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
肩负使命出国门
王清刚,重庆市巫山县农委高级农艺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与农业很有缘分,对农业和农村很有感情,也确实很喜欢这项工作。”
在大学期间,他学的也是农业专业。学成毕业后,一直就在农业部门工作,且还获得了高级农艺师的职称。2011年,经农业部选拔推荐、FAO(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塞内加尔政府审核批准,王清刚有幸成为中国援助塞内加尔的6名专家之一。2012年5月,他作为园艺生产专家同我国另外几名园艺贮藏加工技术员一道,飞抵塞内加尔,代表中国驻塞内加尔园艺专家组与塞方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同承担中国援塞约40万元的蔬菜产业化项目建设。不久前,笔者通过互联网与远在非洲塞内加尔工作的王清刚取得了联系。
“我们的很多蔬菜种植技术,都很适合在非洲推广。”王清刚在大洋彼岸兴奋地向笔者介绍。
王清刚说:刚踏上塞内加尔的土地,看着空旷无垠的原野,看着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飞驰,身后扬起阵阵尘土,他非常兴奋。可当看到那成片的沙地空无一物,传统的耕作种植显示出贫穷落后的面貌时,王清刚倍感此行责任重大。
“虽然落后,但塞内加尔人的信息并不闭塞。他们对中国、美国、日本都比较了解。但是对我们的服务也有一定的警惕性,需要多次做动员工作。”王清刚说。为了消除当地人民的抵触情绪,沟通、协调、宣传,便成了他们初到塞内加尔时最紧张的工作。
说起做群众工作,王清刚说,在基层驻村和做移民工作时的经验现在派上了用场。为了打开局面,王清刚和工作组的同志花钱买香水送当地农民,买部分蔬菜种子,和当地人民一起在40摄氏度高温下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最有趣的是我差点成了塞内加尔人民的女婿。”王清刚笑着说。原来,当地一位叫Madame Dala Samer 女士的儿子生病,无钱治疗。王清刚主动捐出66美元解了她家燃眉之急。她儿子的病治好后,Madame Dala Samer女士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非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就此,也一下拉近了两国人民相互间的距离。
中国技术播非洲
塞内加尔属夏湿冬干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时间长,雨季时间短,一般为传统雨季种植。要想改变当地人民的种植观念并得以推广,就得用事实说话。
王清刚充分利用自己家乡发展庭院经济的经验,在当地开展庭院经济示范。他拿出200美元在住处建立了一户庭院园艺经济示范户,Madame Dala Samer也同意在她的院子里建立第一个面积30平方米的庭院经济示范户,主要播种有黄瓜、豇豆、萝卜、苋菜、韭菜等品种。在这个小小的示范户里面,王清刚教当地居民用生活垃圾分离技术进行坑埋改良土壤,在土壤里挖槽,然后铺垫塑料薄膜,施用有机肥,回填土壤示范蔬菜保水生产技术。
塞方协调员ModouMbacke Faye先后两次特意参观了庭院经济示范户,他说:“如果你们搞成功了,我将会倡导推广到塞内加尔全国去。”
为了让种植技术得以推广,变过去的低效种植为高产种植,王清刚还常深入农村社区调查研究,突破病虫害管理、低产、土壤退化,抽地下水微型滴管技术,变雨季种植为全年蔬菜种植等关键技术,以满足当地整年的蔬菜供给。
说起最新的工作进展,王清刚告诉笔者:“目前我们有蔬菜新品种试验、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发展庭院经济、蔬菜贮藏与加工、蔬菜产业化技术培训等5个示范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5万元人民币,现在正在对耗材物资按照FAO规则标准进行采购。”王清刚还介绍说,该工程预计到2013年2月完成并通过验收。到时,他们在当地种植的瓠子亩产量将达到3吨左右,比当地原来的产量增加30%以上。
如今,在塞内加尔湛蓝的天空中,海鸟结伴飞翔;沙地上的孩子们嬉戏追逐,脸上印满了憨憨的童真。每当看到这一切,再看看院子里长势良好的蔬菜,看看手中饱满的种子和果实,王清刚都觉得非常满足和充实。“我希望今后能将更多、更好的中国农艺技术带到非洲,让这里的人民也享受富足和幸福。”王清刚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