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48y89rzk99b857n87r.jpg
受外国炼油企业强大竞争力和大量石油进口产品影响,非洲发展炼油业的梦想破灭。由于炼油成本仍高于从印度、美国甚至中国进口石油,且进口石油能满足非洲市场需求,不少投资者的注意力由炼油转向石油贸易和存储。非洲多个国家的炼油厂升级项目处于瘫痪被迫终止,过去10年里,非洲仅完成7个炼油厂项目。
早在1954年前,非洲没有一座炼油厂,炼化产品主要靠壳牌(Shell)和美孚(Mobil)两石油巨头从欧洲和美洲购进。
非洲第一批炼油厂建立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和南非港市德班,分别由CFP/ 道达尔(Total)和Socony/Mobil两公司投资。之后,Pettrofina公司1958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Shell/BP1963年在肯尼亚、ENI/Agip1963年在加纳以及Consortium(企业集团)1963年在塞内加尔分别建设了炼油厂。20世纪60年代,建立炼油设施的国家还有科特迪瓦、加蓬、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哈科特港第一炼油厂)和南非(开普敦)。
进入70年代,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国有化浪潮,很多非洲国家建立起了国家控制的炼油厂,比如阿尔及利亚在Arzew、尼日利亚在瓦里(Warri)、刚果在CORAF、喀麦隆在SoNaRa等。炼油厂的最后建设高潮出现在80年代。尼日利亚的瓦里和哈科特港第二炼油厂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在1954年到2004年的50年间,非洲曾经拥有过48家炼油厂。在过去的10年里,新炼油厂的建设速度却已大不如前。尽管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现代化项目,但是最近10年时间内新建成的炼油厂仅有Khartown(2001年)和位于埃及的MIDOR(2002年)。
在新炼油厂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其它炼油厂却在不断倒闭中。1966年,津巴布韦炼油厂因受制裁而关闭。从1980年到2003年,非洲10家炼油厂因效益不佳而永久性停产。非洲炼油厂被迫关门歇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炼油市场利润率不高、国内燃油产品市场狭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炼油规模过小导致)以及产量低等等。20世纪80年代早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坚持推行市场自由化,非洲时存的炼油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除了南非(4家)、埃及(2家)、尼日利亚(3家)、加纳(1家)和科特迪瓦(1家)等国部分炼油厂之外,非洲所有其它炼油厂均属于原油拔顶(又称原油直接蒸馏)/原油重整类型。另外,南非还建设有3座合成燃料工厂(煤炭天然气反应)。据统计,全非洲活性蒸馏能力为300万桶/日(即1500万吨/年),平均每座炼油厂每天7.9万桶。
非洲最大的炼油厂是阿尔及利亚的Skikda,炼油能力为30万桶/日;其次是利比亚的Ras Lanuf,炼油能力为22万桶/日。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尼日利亚的哈科特港第一第二炼油厂(21万桶/日)和南非德班的Shell/BP Sapref炼油厂(16.5万桶/日)分列第一和第二位。如果排除一些特殊石油产品工厂在外的话,马达加斯加的Solimar(1.4万桶/日)应该算是运营中的最小炼油厂了。据统计,加蓬的Sogara、赞比亚的Indeni、塞内加尔的SAR和刚果的CORAF均是日炼油能力2万桶的小型炼油厂。
非洲炼油中心主要是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四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