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华人网 | 非洲华人论坛 | 非洲华人微信群|非洲投资 | 非洲旅游

 找回密码
 注册为非洲华人网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18|回复: 26

借问哪最忽悠人?众人皆说“保定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17:13:12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刚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mn.mofcom.gov.cn/
打过电话(北京时间2007年7月11日下午4:52分拨通电话)
电话: 0097611 -323940 这是总机电话,通话后转到值班分机,一位:“李”姓的男工作人员接待并答复的。
该工作人员称:他们在蒙古从来没有听说过“保定村”,而且他在蒙古也没有听说过有多少的河北人!更别说保定人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网站上也根本找不到有关“刘建军”或“保定村”的事迹。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default.htm)的网站上看看,在网站的“国家和地区”(http://www.fmprc.gov.cn/chn/gjhdq/default.htm)中,有所有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目录,并且很多国家都有中国政府的“经济商务参赞处”和相关网站,大家可以使劲找找,看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能找到“保定村”?


下附“保定村”忽悠蒙古的文章:

中国农民国外创业 48个“保定村”扎根五大洲
(2005-07-28 02:57:35)

    本报保定电 (记者郭志昆)7月11日蒙古国庆节之际,远在乌兰巴托的20多位保定籍人士齐聚当地一家中国饭庄,进行“村委会”选举,现场选出的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干部即刻走马上任,为全村各项工作服务。这就是被国际上称为“保定村”的中国农民海外创业模式,据悉,这样的“保定村”在海外已有48个,遍及五大洲27个国家。

  1999年以来,保定市为了拓宽国际市场,先后和非洲、欧洲、南美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建立双方政府间友好往来,然后动员保定企业和农民参与对口国的种植、养殖、加工、餐饮、采矿和贸易等行业,变传统的出口商品为“出口农民”,让普通的中国农民到国际上“洋插队”。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保定村”。

  在最近落成的蒙古国“保定村”六个项目中,天意达制砖公司已有来自易县和容城的村民80多人,两个建筑工地先后安排定州、曲阳两地村民100多人,梳绒厂有蠡县村民40多人,另外在皮革加工厂、旅馆、饭店等落户的保定村民达300多人。接下来的项目还有申请三万亩土地办农场、种小麦和蔬菜,承建总统府的扩建工程,发展矿业开采和打井等。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就业的保定村民将高达1500人。

  “保定村”项目创始人、保定国际商务会长刘建军说,这些项目竞争不大,成功率高,是经过慎重选择,认真调研市场之后做出的投资计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丰富,价格比差很大。蒙古的铁矿含量特别高,有的高达50%;农副产品价格高,大白菜七八元一公斤;在蒙古国打一眼井,可得到200万元人民币;粮食、水果等商品大多靠进口;红砖落价后还能卖0.5元一块;露天采煤,运到价才100元人民币一吨。“保定村村主任”陈喜安的砖厂一个月生产200万块砖,收入近100万元。

  据悉,易县牛岗乡台底村陈来会一家四口到蒙古“插队”务工,年收入可盖两处房,买两台车,由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

  “保定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国志激动地说:“我们这些在国外的同乡,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以前靠单兵做战,有事没人帮,有理没处讲。现在,有了集体插队落户的保定村,从心里感到底气足,腰杆子也硬了。”

  有关人士这样评价“保定村”:把中国缺的资源拿回来,把中国多的人口送出去。这是符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重要举措,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

发表于 2007-7-11 18:02:24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神奇保定村,中国使馆竟不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竟然不知道乌兰巴托已经有48个“保定村” 了!!!

下附文章:
文章来源: http://post.baidu.com/f?kz=165635344

走出国门“洋插队”敢作强龙过大洋  
           ——记刘建军和他的国外“保定村”

2005年7月的最后一周,我从河北省和保定市的几家报纸上看到,保定市在国外建了一大批“保定村”。第48个“保定村”于7月11日蒙古国国庆节那天,在乌兰巴托宣布成立。村长、书记、副村长欣然见于报端。带着敬慕和好奇的心理,我专程赶到保定采访了“保定村”的倡导者刘建军。  
刘建军原是保定市外贸局长、国际商会会长,担任过研究室副主任和县长。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若大的一个地球仪。他一面用手拨转着地球仪,一面向我述说着他从事外经贸工作五年时间,致力于引导国民走出去到国外“洋插队”的生动经过。  
1998年2月,刚刚上任外贸局长的刘建军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下降,从网上调出大量资料,近而提出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他同时了解到在国外,特别是亚、非、拉地区对中国低廉的农副产品、日用品、轻工、电子产品信赖度。他还记着在易县工作时,了解的几个数字:全县60万人口、人均1.2亩土地、640个企业后院生产前门卖,出国去日本打工的农民年均收入六万多元……  
他从资料上得知,与河北省面积一样大的苏里南才不足50万人;与保定市面积一样大的赤道几内亚才25万人。而河北省是7千多万,保定市1千零70万人。他又了解到,英国、法国和波兰在国外的成年人数占20%以上。而中国只占万分之几。  
两个月以后,他拿出了一个大胆走出国门、引导企业“洋插队”的计划,叫作“六月行动”的方案。决心从六月开始首选非洲组织大批企业到国外找市场、占地盘建“根据地”。此后他真的用20天的时间考察了非洲一批国家。在非洲,他日以继夜的找中国大使馆、老华侨和当地企业家,到商店“赶集”问价了解行情。回来向主管市长高天民汇报后,高市长非常果断地表示支持,并决定亲自前往非洲,还在以后的工作中全力地支持他做国外的文章。  
1998 年末,在市政府会议厅里,刘建军召开了全市开发非洲市场的动员大会,特意请来在南非办企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徐静小姐和联全国工发组织的官员做报告。接着在政协会议厅召开了“走进非洲”报告会。保定日报记者吴江就此发表了大篇通讯《到非洲去 到非洲去》,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在县市干部会上,刘建军总是反复介绍非洲的资源和国外华侨成功的经历。从此保定引发了走出国门闯世界的热潮。  
刘建军说:“在非洲你要种地、土地论倾给,而我们还有不少人修梯田。在非洲大白菜三十多元一斤,而我们才几角钱;红砖在非洲一元多一块,而我们才一角二分。木材在非洲论车卖,一立方才几百元,非洲中国餐饮的水饺一美元一个,在保定能买两斤。我们的村民多数都会盖房、烧砖、打家俱,而去非洲的这些人都被称做专家……”  
刘建军大声疾呼:梯田不修了、下岗不要待业了、乡镇企业不要闲着了,经济全球化,要化在理念上、化在行动上。到国外去;到有资源的地方去!要造就新一代华侨!  
刘建军边发动群众,引导企业出国创业;边组织人利用政府职能选地方确定产业,选合作伙伴和支撑力量。这就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产业拉动的战略。用刘建军的话说:“这叫变出口商品为出口企业、变国外打工为国外当老板、变麻雀战为运动战、变游击队为正规军。通过当地政府在国外要一块有资源、能生存的地方。农业牧业、加工业、商贸业、餐饮业一块上。一下子形成一个村镇。不仅相互依存,还受到当地政府重视,保定村就这样形成了。”  
从赞比西河第一个由定州吕家庄村移去的第一个“保定村”,刘建军得到了这样的启发:非洲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水稻一年三季、大米却9块多钱一公斤,蔬菜说不上几季,常年边种边收、西红柿却52元一公斤,树林里青草一米多高养什么成什么,用不着割草储料。树林里有天然橡,树身上斜着拉个口就滴胶水;腰果、棕榈、木薯野生遍地……还可以建房、修路、搞运输、造船打渔、做家俱、没有失业、待业那一说。

乌兰巴托的第48个“保定村”  
宣传国外成功的经验,介绍国外发展的优势,这就使原本有吃有喝凑合混的山民们开始变了,一点一点障显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从听不进去到怀疑、从试试看到下决心,保定一大批企业开始行动起来。到2005年上半年筹建乌兰巴托保定村时,消息一出,就有34家企业报名,挑选后确定6个企业、312人落户乌兰巴托。  
易县牛岗乡台底村村民陈来会和妻子、两个儿子来这里洋插队。刘建军去看他们时,陈会来高兴地说:“我在老家是贫困乡、贫困村的特困户,在这里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元,四个月就能盖两处房,再干四个月就能买台夏利车,一年变小康。两个儿子娶媳妇得挑挑,也不用修梯田了。  
刘建军拿出一张张统计表,介绍说,在20多个国家,大大小小已经有48个“保定村“了,保定的企业保定的人。虽然有的电话号变了联系不上,但你一问原籍,他没有回来。有的村也叫保定工商联合会,村长就是会长。  
值得庆幸的是,国外的当地政府和百姓都非常欢迎从中国去的这些“专家“、”拉非克“。从刘建军的录像资料里,我们看到西非一些国家的部落里,竟排起几里长的欢迎队伍载歌载舞欢迎保定人。刘建军还被赠予打开非洲大门的金钥匙,并加冕六部联合会名誉大酋长。资料里显示拉克塔市的人竟然跪着向他交授土地使用证。科特迪瓦国防部长、参谋长请他们到家里做客;蒙古国尼玛桑布(工商联主席)亲自做菜宴请他们的代表,并主动提出任乌兰巴托保定村首席顾问。刘建军还让我们看了许多国家当作招商引资成果,大幅报导保定村的国外报纸和文章。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到,出国会有许多困难:生活习惯、语言交流、当地政局、打开市场、来往费用……会有许多风险。  
刘建军说得好:“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成功!”在他担任八家党校、大专院校国际经济客座教授后,每次讲课都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遇到过许多困难,在国外被偷过,投了资的项目失败过,借出钱找不找人还,种的地被大象糟蹋过,在中非的金矿老板撞车伤亡过。但是,在国内就没有小偷、没有车祸、没有办企业失败吗?” “我始终认为,风险推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原则。没有哥伦布的风险,就没有美洲大陆、没有郑和、张骞和风险就没有西洋通商和丝绸之路、没有杨利伟的风险就没有神州五号的升天。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大的风险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让专家学者论证,那雪山、那草地、那大渡河一步也不能走,可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走了,走出了一个新中国……”就是这样一段话,常常引发听众们的热烈的掌声。  
还是在2005年1月20日全市政协会议上,刘建军一边发言时,市委书记王珽玖就在发言稿上做了重要的的批示:“市场经济即开放经济,建军委员以生动的经历说明走出去的重大意义,所得四条建议都很好,请天民市长提出落实意见,并政府研究和实施。”  
一位省政府领导6月初来保定当天晚上就把刘建军召到招待所听他汇报情况,外交部、国际部、外贸部的有关领导也多次听过他的汇报,鼓励他事再干大一点、村再建快一点、人再走多一点。  
刘建军虽近花甲,但精力充沛、身体健壮。他常说,他为国家和民族干事很充实,也有称他是什么国外保定村的创始人、引倡者。他的活动舞台太大了,因而国外朋友也多。他能拿出许多国家的政要与他在一起的照片和四十多个国家的标志性纪念品。他的坚毅顽强和开创意识,决定了他语言的时尚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在7月31 日他60岁生日时,保定书法家协会主席、原地委老领导靳述凡特为他书写了一首诗用六平方尺的纸裱挂出来,我们就用这首诗来结束本次采访的文章:  
“烈火流金清风穆,惊涛倒海抵柱强。严霜杀特霭气和,阴霾翳空慧目郎。心有炎黄千秋业,引领群龙过大洋。方为宇宙真人品,算得世上铁金钢!”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8:03:46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神奇保定村,中国使馆竟不知!

“保定村”海外创业的后盾  

  人物:陈喜安乌兰巴托“保定村”村长  

  陈喜安是蒙古乌兰巴托“保定村”的村长。他在电话里,为记者讲述了乌兰巴托“保定村”的现状。  

  记者:乌兰巴托“保定村”的规模有多大?  

  陈喜安:目前有300多人,涉及的行业有建筑、制砖、羊绒加工等六个行业,生意做得都很好。  

  记者:听说有很多人都是全家从保定到乌兰巴托务工?  

  陈喜安:是的,像易县牛岗乡台底村陈来会一家4口人,在国内时非常贫困,两个儿子连媳妇都说不上。现在过得非常富裕,回家后娶媳妇也不用发愁了。  

  记者:国内的市场和蒙古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陈喜安:虽然说国内的市场很大,但国内的竞争同样也是很大的。我在投资之前,发现这里主要以放牧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有相当多的日用必需品是以进口为主。人们的思想也相对落后,经营商业的人很少,经营的空间也相对较大。所以我才选择到乌兰巴托进行投资。  

  记者:您个人认为,“保定村”的成立,有利于国外事业的发展吗?  

  陈喜安:我原来是单枪匹马在乌兰巴托创业的,后来刘建军局长找到我,告诉我在非洲成立“保定村”的事情。我非常感兴趣,于是也在乌兰巴托组织了 “保定村”。“保定村”的组成,使得在海外创业的保定人有了一个相互帮助的平台,有了一个组织。一旦出现难以解决的事情了,政府也可以帮忙出面解决。创业者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互帮互助,增加了凝聚力。  

  另外,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虽然我没有在国外过过春节,但中秋节却多在乌兰巴托度过的。每到那时,我们“保定村”的村民们,就会聚在一起,买上水果和酒庆祝一番。减弱了对国内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到在家的温暖。  

编辑安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8:09:05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忽悠,只有更忽悠!

通过以上文章和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真理:没有最忽悠,只有更忽悠!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赞美刘老的诗吧:
“烈火流金清风穆,惊涛倒海抵柱强。严霜杀特霭气和,阴霾翳空慧目郎。心有炎黄千秋业,引领群龙过大洋。方为宇宙真人品,算得世上铁金钢!”

祝愿刘老这位:“世上铁金钢”万寿无疆,继续“引领群龙过大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3:13:02 |显示全部楼层
忽悠,刘老板继续忽悠~~~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4:02:09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的如楼主说的那样的话,这忽悠就大了,可能涉及面很广,国家要重视的话,应该就属于国际诈骗案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5:25:57 |显示全部楼层

十面埋伏的丛林

在现在这个网络和信息都十分发达的时代,想要传播谎言很容易!但想要查清事实也很容易!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真的就像是:“十面埋伏的丛林”!让人难以防备!

今天在《京华时报》上看到一篇文章(2007年7月12日,A11版):
“废纸箱做包子馅  黑早点被查”(北京电视台也做了报道)
地点在东四环附近的一个早点铺。
黑心的包子铺老板将纸箱泡在装满水的大铁盆中,随后加入工业用火碱。纸箱因火碱的腐蚀性而褪色易碎。
摊主将浸泡后的纸箱弄碎,加入肉馅中,再撒上一些猪肉香精,“包子馅”就这样制成了。
包子熟后,“肉馅”颜色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样,很难看出肉和碎纸的区别。
用这种纸箱加肥肉做出来的包子,比真正的肉包子节省了大量成本,一天多赚近千元!

看到这样的报道和新闻,我对某些国人起码的道德水平和诚信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气愤!!!
为了赚钱,似乎可以放弃一切做人的起码道德!
为什么国人会这样没有诚信?没有廉耻?
国家有这么多的靠欺骗与谎言而生存的人,是国之殇,民之痛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3 04:07:04 |显示全部楼层
体制问题,在中国造假的成本太低,不痛不痒罚一点了事,为什么不一次罚他个倾家荡产?!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3 17:25:59 |显示全部楼层
瞎掰  广告太多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4 11:19:10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中国的犯罪成本低,如果是重罚,重刑,这样提高犯罪成本,我想想犯罪的人都会考虑是否能够有这本钱来买这个单。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5 20:34:03 |显示全部楼层
陈来会的事迹好象过去也在保定村的网站上看过, 不过那不是去的蒙古, 是去的非洲.
嘿嘿, 真的是能忽悠, 仅一个人的事能忽悠出两个故事来. 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到是值得查一查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6 14:44:05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保定村”最初的来历是这样的,最早起源于赞比亚:

引用文章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燕赵都市报

                                                                  保定农民海外创业,催生“保定村”模式

  新闻背景:

  7月11日,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20多位来自保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选举”,选出了村委会,这标志着在当地创业、务工的300多名保定人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这种模式被称为“保定村”。从1998年至今,在海外务工的保定人中,已建立起40多个类似的“保定村”,把中国的乡村管理模式移植到海外创业的人群中,保定的这一实验在国内开了先河。

  保定村的由来

  “再过几天,我们作为第三批赴蒙古国的人员,就要加入当地保定村的行列了。”8月5日,徐水县史端乡南胡渠村的农民张学东告诉记者,他刚刚从非洲的科特迪瓦回来,在那里做了两年的贸易,正是因为有一定的国外经商经验,所以他才非常看好蒙古国这一新开发的市场。

  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保定,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外出打工经商的人遍布全国,这几年来,许多人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市场,保定村这一名称最初的由来,就是在海外创业的一群保定农民的发明创造。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援助非洲的赞比亚举修水坝工程,参与施工的就有来自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水坝修了两年多,到结束时这群农民却不愿意离开了,原因是他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打算留在当地种地或是搞加工。

  于是,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全部由中国农民组成的“保定村”,后来,这些人陆续将家人接去,人数最多时达到380多人。村里人种水稻、种菜、种花,由于当地气候适宜,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三季。鲜花可以销往欧洲,种的白菜在当地可以卖到一公斤2.6美元,一棵葱也可以卖到人民币1元的价格。

  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在1998年曾亲自去过这个“保定村”考察,这些保定人在异国他乡的创业经历令他“眼前一亮”,普通中国农民在国外靠种地也能发家致富,这种模式如果能够推广,对于人均耕地不到2亩的保定农民来说,这一模式将在根本上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从这时起,向海外输出农民,输出保定村模式成为刘建军最主要的工作,到2002年他卸任时,据他称已经在海外成立了40余个保定村。

  非洲的遍地商机

  在这些海外的保定村中,大部分集中在非洲,许多怀揣梦想的保定农民,将海外淘金的目的地选在了非洲。

  “在非洲务农经商,风险很大,有时甚至是在玩命,但高风险带来的也是高额的回报。”目前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大约有1万5千名华人。在那里经商2年多的张学东告诉记者,2002年,他们在科特迪瓦的拉各塔市组建了一个保定村,占用了1000公顷土地,大约有40多个保定老乡,有的从事种植、养殖,有的开办家具厂、饭店,有的从事棕榈油、橡胶的加工业务,“我认识一个种菜的老乡,一年下来赚了40多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在非洲最便宜的是原材料和能源,可可、咖啡一公斤的收购价格才合人民币20多元,但由于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最缺乏的是轻工产品和建材,就连盖房用的砖,最开始的价格竟然达到一美元两块,这几年虽然价格降下来了,但一块砖的价格仍能达到人民币一元。在保定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4个烧砖的师傅,到了非洲就享受到专家的待遇,他们在那里待了4个月,每个人挣到了一万美元。

  但是对于这些海外创业者来说,这些美丽的财富故事还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据记者了解,在非洲的许多小国里,虽然致富的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当地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这里经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勇气和胆识,在这里,陌生的环境、肆虐的瘟疫、频繁的贿赂、绑架都需要外来投资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张学东告诉记者,他们的保定村就专门在当地请了保安,负责维持安全,由于他们与当地高官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

  定州吕家庄村的李振英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到非洲毛里求斯去务工,办理出国手续总共才花了几千元钱,而如果是去欧美或是东南亚,出国的费用要翻好几番。

  “保定村”成功的背后

  “现在到乌兰巴托的保定村去看一看,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与国内相差无几,但收入却比在国内时强多了。”作为保定村的创始人,现任保定市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的刘建军告诉记者,在蒙古国的保定村里,村民们都管吃管住,电视能收看到中央4台的节目,而且他们还创作了专门的村歌。

  目前,乌兰巴托的这个保定村已经有了6个前期项目,涉及建筑、制砖、皮革加工、旅馆和餐饮等行业,目前第二批正在申请的项目还有开办农场、种小麦和蔬菜的三万亩土地、国际会议中心的承建工程、石材加工厂和雕刻厂的筹建,以及总统府的扩建工程、矿业开采等,现任村长、天意达建材公司董事长陈喜安预计,等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将使保定村的规模扩大到1500人。

  目前,来自易县牛岗乡台底村的村民陈来会率领着一家四口都在这个保定村里生活。陈是切砖工,妻子于金平在砖厂做饭,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厂里劳动,据刘建军介绍,这一家人目前在蒙古国一个月能挣到1万多元人民币。

  按照刘建军的说法,保定村在海外之所以能够站住脚跟,是因为他们选取的目标比较适合保定农民的实际。这些保定村所在的国家都属于贫穷落后的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穷国也都有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因此对招商引资都热情很高,因此中国的农民到当地后,不仅给这些国家带去了中国的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而且把中国的种植技术和工艺传授给了当地人,在当地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输出农民的争议

  对于保定村这种模式,不光是支持的声音,据记者了解,目前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其中有不少驻外使馆对此都持不赞成态度。

  目前,这种海外保定村的人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刘建军个人估计总人数应该不下一万人,但事实上这些跨出国门的农民有着很强的流动性,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民,虽然有一部分保定人在当地经商多年后拥有了所在国的国籍,但仍有很多人选择“流动作战”。此外,目前国家政策对这种输出农民的行为尚没有明确界定。

  定州农民李振英也在电话中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他前几年去过非洲的毛里求斯打工,后来他又去了新加坡当建筑工人,“出国打工最怕的就是受骗上当,现在不少出国打工的人都喜欢选择新加坡、韩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打工比较放心。”据他介绍,他在非洲时,也听到过“保定村”的一些说法,但由于人员分布较为分散和流动性大,因此保定村的提法还显得有些笼统和宽泛。

  本报记者:赵志国;实习生:袁志广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得知:
“保定村”最初是由援助赞比亚举修水坝工程的“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在“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上”成立的!

但是在赞比亚的中国同胞却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保定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网站上也没有找到任何有关:“保定村”的事迹。
http://zm.mofcom.gov.cn/
总机电话:00260-211-263876、264123
办公室直线:00260-211-265069

通过这篇文章我有个疑惑,难道最初所谓的:“保定村”和“刘建军”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他考察了人家的农场之后,
“眼前一亮”,把保定人开的农场(或中国人开的农场)就定义为自己的概念,标榜为自己的成果,也就是后来他大肆宣扬的:“保定村”了?

“向海外输出农民,输出保定村模式成为刘建军最主要的工作”,始终不知道刘建军到底往哪里输出了多少的农民?
刘建军向这些输出的农民收费是多少?这些农民现在在哪里?他们是否真的在海外站住了脚?

“对于保定村这种模式,不光是支持的声音,据记者了解,目前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其中有不少驻外使馆对此都持不赞成态度。”
不知道中国的驻外使馆对此为什么持不赞成的态度?
刘建军大肆宣扬的“保定村”是否真的是一种成功模式?
刘建军与“保定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保定村”是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

但问题的关键是,到底什么是“保定村”?什么又是“保定村模式”?
“保定村”到底是否存在或存在于哪里?
中国政府对于:“向海外输出农民”又持什么态度?是否会给以实际意义的帮助?

但最为关键和最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在地球上还根本没有找到“保定村”!!!

在此大声呼吁:海外“保定村”的朋友迅速与我们联系,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6 16:44:51 |显示全部楼层

7年来,已经有上万名保定人转变成“世界公民???

7年来,已经有上万名保定人转变成“世界公民???

引用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6857460&pageno=1

“在上万海外保定人眼中,刘建军是他们的“刘局长”,在当地非洲人心里,刘建军被6个部落联合加冕为“大酋长”。
从1998年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到现在,他先后在全球五大洲、38个国家建立了48个“保定村”,7年来,已经有上万名保定人转变成“世界公民”。”

不知道这上万名保定人转变成哪里的“世界公民”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7 10:44:22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媒体丢脸丢到家了,写这些文章的记者编辑们的职业道德都到哪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7 14:44:01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了好几个去过加纳的朋友,大家都说没有在加纳看到过下面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保定村”!
包括在安哥拉的很多中国同胞,更是不知道“保定村”是什么东西!

很多去过非洲的中国同胞都说,他们在非洲从来没有听说过“保定村”,倒是回国后才听说非洲有N个“保定村”,
可惜的是大家在非洲的时候谁也没有看到过“保定村”!


引用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6857460&pageno=1

  2006年11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召开,中国同非洲之间的合作往来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半个世纪以来,非洲人在中国的境况不断变迁,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自身和当地人带来新的生活气息,也留下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据新华社报道,自1999年开始,保定市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去非洲种地,7年来,在非洲从事种植、商贸等职业的保定农民已达到7000多人,并在非洲17个国家建立了28个“保定村”。

  中式牌楼立在非洲

  在非洲加纳的一条高速公路旁,有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牌楼,牌楼的两根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背靠祖国,植根非洲,追赶世界;文化先行,义利兼顾,互利双赢。”用中、英、法文字写就的三个大字“保定村”就在牌楼中间,这里就是当地“保定村”的一个招牌。

  如今,你也许想不到“保定村”这一名称是一群保定农民的发明创造。

  1998年,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到赞比亚考察时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旁边有一个村子,住着100多名保定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援助赞比亚修建水坝,参与施工的有来自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

  第一个“保定村”建立

  水坝修了两年多,到结束时这群农民却不愿意离开了,原因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打算留在当地种地或是搞加工。

  刘建军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的护照都过期了,只是他们住的地方比较偏远,自己种菜、养鸡、盖了一排房子,平时也不和当地人发生冲突,当地也没有人驱赶他们。”

  “非洲当时是‘富人吃菜,穷人吃肉’,保定人在当地种植的蔬菜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欢,他们将蔬菜运送到市场上去卖。他们的生活要比在国内好,很多人就想把自己的亲人一并带来。”刘建军说。

  为了让保定人更好地在非洲生活,刘建军回国为他们办理了护照,并将他们的家属也带到了非洲,在当地成立了第一个“保定村”。其中去的还有两个老师,于是这个村里还有了学校,不少非洲的孩子也加入进来。

  当地西红柿1公斤40元

  后来,这里的保定人越来越多,人数最多时达到380多人。村里人种水稻、种菜、种花,由于当地气候适宜,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三季。鲜花可以销往欧洲,种的白菜在当地可以卖到一公斤16元人民币左右,一棵葱也可以卖到人民币1元的价格。

  现年48岁的保定农民彭义军,2000年刚到肯尼亚的时候,租赁荒地种植黄瓜、西红柿和豆角等。“肥沃的土壤加上适宜的气候,蔬菜长得很好,而且根本不用施肥喷农药。”彭义军说,“西红柿价格约40元人民币一公斤,黄瓜和白菜16元一公斤。”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彭义军开始聘用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他把自己掌握的所有蔬菜种植技术全部传授给他们。

  海外有48个“保定村”

  到了2003年,彭义军转了行,他把亲戚在保定的蜡烛厂及一些技术、管理人员也带了过去,如今他的蜡烛厂年产蜡烛七八百吨,占肯尼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一半。

  “在非洲这些年不光挣了钱,而且还学会了用法语、英语和当地人交流。”彭义军说,“我已经融入了非洲人的生活,与当地人相处得很融洽。”

  在上万海外保定人眼中,刘建军是他们的“刘局长”,在当地非洲人心里,刘建军被6个部落联合加冕为“大酋长”。从1998年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到现在,他先后在全球五大洲、38个国家建立了48个“保定村”,7年来,已经有上万名保定人转变成“世界公民”。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7 14:47:17 |显示全部楼层

对“保定村”的疑问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网友对“保定村”的疑问和回复以及大家对于在非洲种菜的一些想法!

保定村疑问有不少呢,媒体大肆宣传保定村的时候,在非的华人根本就没在当地听说过。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个真实的非洲,媒体应对读者负责人!   

菜价高的离谱属实.但有价无市.除了一些华人.几乎绝少人问津.
不理解虚构如此天方夜谈.与己何利.已知受此文蠹惑.有几个热血男儿报着一年吃苦一生享福的愿望如赴汤火般前往.不知他们近况如何.真心祈祝他们能福星高照.有个好结果

非洲人不太爱吃青菜,只有小量的消费,物以稀为贵,造成价格虚高.如开农场,没有足够的中国人在当地消费,哪投资回报率肯定是负数.
我们在安哥拉超市,1000g小葱,约50美元,但每天超市能销售多少g小葱?

曾和朋友们反复讨论过安哥拉的商业机会,来安哥拉后,一方面,我也觉得安哥拉农业会大有前途,但是,其难度超出原来想象,交通不便,卫生条件极差,医疗保障为零,因此,单靠个人或小团体难以成功,一定要抛弃中国的“租地种菜”的概念。
但另一方面,安哥拉的土地非法肥沃,如靠宽扎河边建立现代化农场,则大有作为,但投资是以千万甚至于亿万美元计算的。另外,安哥拉人不太喜欢吃青菜,销售量不大,主要还是以种粮食为主,可以买给哪些援助非洲的国际组织,或者用作食品加工。安哥拉人喜欢吃面包,我尝过当地人做的咸面包,感觉不错,并不比中国的奶油面包差。
中国援建的几个现代农场,都不太成功,除了日照、水资源、温度外,纬度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保定村把国内不明真相的人忽悠惨了,许多人就是看了保定村的故事后来到了非洲,那个刘建军说穿了就是个骗子,前段时间他们组织了一批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去非洲考察投资项目,项目一个没成,可投资者高价的参团费却被骗了不少,令参加考察的投资者叫苦不迭,大呼上当......  保定村,造假者的杰作,一个并不美丽的神话......

保定村完全是个骗子村,我朋友在5月份去了保定,他们说得天花龙凤,最后让朋友交了500元入会费,说一有消息,就通知,如今7月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问及此事,他们说你的钱太少了,暂时没有合适你的,朋友都差点气炸了,同志们,要擦亮眼睛啊!坚决打倒刘骗子!消灭骗子村!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17:38:27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彻底的欺骗人. 中国的媒体的不要脸行为!
7楼说的情况的电视报道我也看了, 是浙江杭州小笼包.
黑心人在中国做这种坏事也就是一走了之, 政府, 警察等根本就不去抓的.
大众的悲哀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12:32:09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纸馅包子,该报已确认为假新闻,各相关人员以被处理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13:19:19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一看就知道是忽悠。MD、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6 10:07:56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三月份跟刘会长前去东非的,那次在那里查看了土地,和布干达王国总理签署了土地合作协议,我们这个团返回去投资合作的石家庄就有4个人,贵州2个人,北京一个人,他们都在那里扎根办了公司,大连的两个人在乌干达办了国际运输公司,还有的在肯尼亚投资房地产,这难道不是成果吗?楼上的说没有,你是真的看到了吗?还是道听途说?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是不干事的指责干事的,做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暗算的,最怕的是吃着闲饭搀乱的。如果你认为“保定村”太少,太小,那不妨你也组织下岗工人和农民出去建个这村那村的,何必坐而论道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非洲华人网站版权所有 www.chineseinafrica.com
免责声明:非洲华人网所有帖子均由网友自行张贴,文责自负,其内容不代表非洲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
版主及非洲华人网对其内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原作者或其版权拥有人拥有版权/著作权。
如果作者来函不同意将其作品张贴在本论坛,版主会尊重作者的意愿取下其作品。
版主保留删除有损本论坛健康的帖子的权力。
chinaafrica
返回顶部